往富士山五合目的路上,看到奧庭自然公園展望台的看板,對面,就是御中通的入口。
現在的富士山學名為新富士山,是經歷了多次的大爆發才形成的。約10万年前,富士山是一座高2300公尺的火山,名為小御岳火山,約10万年到約5000年前的爆發,噴出的熔岩把小御岳火山蓋住,形成約三千公尺高的古富士火山。之後又經歷多次爆發,直到紀元前200年左右,才形成現在的高3776公尺的新富士山。而御庭,則是被新富士山蓋住的舊火山(寄生火山)的噴火口。從御庭散步到深處的御奧,可以看到七八個噴火口(隆起)對著富士山頂排排站,是個觀賞地質歷史的好去處。
再一次強調,今天不是去御庭御奧,而是去御庭對面的御中道。穿過馬路,往五合目方向走,可以看到御中道自然探勝路的看板,寫著可以看到哪一些動植物。
從看板隔著馬路看到的三角形屋頂,那個是御庭的入口處,地理關係,清楚了歐。車子停路邊就可。
途中又出現一個牌子,指出御中道跟奧庭(御庭跟御奧的合稱),提醒遊客,不要走錯。
已經接進五合目附近,遠眺長野縣的南阿爾卑斯連峰。
回頭看,可以看到富士山山頂。
熔岩砂礫,走三步滑回一步,鞋帶不綁緊,容易受傷。
好心人士鋪的石道,慘得是,爬到一半才想到Kaka穿的是短衣短褲,折返回車上拿長衣褲。石道梯,爬上爬下還真吃力。
御中道的入口處,別懷疑,就這一個小小的牌子,錯過了,沿著大條的走,最後會爬到富士山的五合目停車場。
換上長衣褲的Kaka跟ajisai,去年被曬得很慘,今年知道要防曬了。
。
聽說富士山麓是松茸的穴場(不為人知的產地),有時看到非常偏僻的路邊停著車子,車主不知道跑到哪裡去的,大概都是入山採松茸的。照的不是松茸歐。看顏色,應該可以吃的種類吧。
走在山林邊緣線,很舒服。
之後到第一個崩塌處,滑澤,上望富士山頂。
別懷疑,若下滑,肯定不到標高1000公尺處,不會停的。
牽著Kaka,小心翼翼的穿過坍處。
標高2403公尺。
。
。
穿過之後回望滑澤,很慶幸我們在富士山登錄世界遺產的時候就來爬了。在那個狹小的路上,沒人搶道,也不需會車。
第二個坍方處,彿石流。
一般來說,帶彿字,表示天國近了。
頂上的那一塊石頭,看得怵目驚心。
穿過獨木橋。
來到一番澤,標高2409公尺。
Kaka已經習慣了,還有精神擺姿勢。
。
前澤。
難處設有鐵梯扶手,看到旁邊的鐵鍊沒,在沒這鐵梯的時候,是抓著鐵鍊攀岩爬上爬下的。
大澤的休泊所。
雖名為休泊所,只有相關人員可以住宿或休息的。
。
過了休泊所,不到三十公尺,就到了終點,大澤崩。。
老爺旁邊鐵線的前方,就是大澤崩。為富士山的永久凍土,長期西曬融解造成的自然崩坍處,遠看的話如下,從山頂到山腳的縱坑,就是大澤崩(請想像ajisai一家在半山腰的縱坑旁)。而旁邊小的縱線,就是ajisai一家剛剛穿越的大小澤。
近看的話,彷彿是個深谷。
從右到左,可以看到歷經累月崩塌所露出的石層,富士山每噴發一次,蓋上一層黑色熔岩,但是休止期間外層火山灰暴露於空氣中氧化成紅色。然後又經過好幾次的噴發,形成反覆著紅黑紅黑的地層。。
標高兩千多公尺,雲是飄來眼前的。
從入口處到大澤崩,單趟一個小時半。ajisai一家就在大澤崩旁野餐,一個人兩個飯糰,一瓶綠茶,給Kaka帶個薯條補充鹽分。山野中的飯糰,不必熱騰騰,勝山珍海味。(因為肚子餓了)。
從底下往上照,因為遠近法,顯得下半身很沉重。這是錯覺,錯覺,錯覺。。。。
。
野餐之後,看著山腳下雲海已經形成,趁著天晴下山,不勉強,才是平安回家的要領。
如同簡介寫的,把御中道繞一圈的人馬,在大澤崩的休憩所往下爬到標高一千公尺的大澤觀測站,穿過大澤之後,再往上爬到標高兩千四的彼岸舊道,完成繞圈的壯舉。ajisai一家並非相關人員,也沒有特殊裝備,也沒有那麼古力(勤勞),僅能夠原路往返。
。
。
。
回到出口處,太陽已經西斜。一趟往返大概三個小時。
山區午後氣候不穩,建議提早出發,儘早下山歐。
一路上只遇見一組三人的party而以。很慶幸,我們早來了。。。
說真的,在大小澤崩的地方會車,會很恐怖的。。